6月每日热点:江苏吴改变叛逆孩子的学校

花雁蓉 招生区域 10 0

在当下社会,很多孩子过度沉迷于手机和网络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,如叛逆、厌学、逃学、暴躁、早恋等,家长管不了,正规手机瘾网瘾戒除中心可以帮助孩子戒除网瘾,步入生活学习正规。小编整理了江苏吴改变叛逆孩子的学校,接下来为您介绍。

吴秋爽,女,1991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,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负责人。2013年9月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,2016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,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6年。

6月每日热点:江苏吴改变叛逆孩子的学校

春风化雨暖心田

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,更是身教,只有以德立身、以身作则,学生方能以师为镜。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以德服人,从教6年来,吴秋爽坚持走近学生、走进学生,得到了学生的信赖。她用耐心爱心,化解叛逆和排斥。

每学期在所带的班级中总是会有不服管理的学生,吴老师并不会简单地给这一部分学生贴标签和分类,而是通过细心的观察、耐心地交流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、去鼓励引导学生学业进步,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和关爱,逐步改变自己的言行,因为每个学生背后都有所不知道的故事,当学生出现叛逆、排斥、消极地对待学习时,不能简单地去给学生贴上“坏学生”的标签,这是她最朴素的教育理念。

她用真诚和自身的经历,为学生解答困惑。每年到了推选入党和评优评先的时候,课后来找她谈心的学生就特别多,有的同学因为落选而难过、有的同学因为争取评优却被误解而郁郁寡欢。在一次课后,一位同学来到吴老师面前,问道:老师,你觉得什么是功利?说着说着这个孩子就委屈地哭了起来,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,发现是因为这个孩子被贴上了“功利”的标签她很难过、很困惑,接着吴老师从个人的经历、事实的分析等方面为学生疏导,谈了2个小时,学生脸上带着笑容和感激走出了教室,当吴老师走出教室天已经黑透了,但她的内心无比地坚定,那就是对教育、对学生的热爱。

在课堂教学之余,吴老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和人生导师,为所带学生解答专转本、考研等学业困惑,为学生疏解就业、思想困惑等心理压力,为学生传授交际交往、为人处世的方法,得到学生的认可。她坚信教育是平等的,班级里面有一位被学生公认为是“奇葩”的学生,不上课、不注意个人卫生、爱打游戏、不跟同学交流,平时这个学生她就一直在关注,有一次她给学生打电话,电话一直在响但没人接,后来接通了又没人说话,吴老师又通过发信息等方式联系学生,最后见到学生,学生说老师我手机坏了,当时吴老师并没有指责学生为什么联系不上他,听到学生说手机坏了,吴老师说:“走,我带你修手机去”。吴老师带学生去修了手机,学生从那以后开始改变、开始打开心扉同吴老师交流。正是通过关心、不评判、平等地交流,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、关心和温暖。

每到教师节、春节,学生发信息回来感谢吴老师那时的关心、爱护和教导,每每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回来跟吴老师分享,使她更加坚定教育这份事业。

潜心教学获认可

在教学中,吴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、勇于改革创新,善于运用案例教学、讨论、游戏、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,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,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。

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课程分上下两学期开设,每个老师上学期和下学期的班级会有所调整,那是吴老师刚上班的第二年,第二学期刚开学一个学生突然给吴老师发来信息,说老师你这学期不教我们了吗?我们希望还是你来教我们。吴老师当时满是愧意的回复,这学期是换班级了,不教大家了。学生又回复说,老师那我们能去听你的课吗?她没想到能得到学生这么大的肯定,吴老师内心感到莫大的鼓舞和荣幸,更坚定了她备课备学生、分析好学情的方式;上学期讲授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课下课后,一名学生突然跑过来跟吴老师说,老师我很喜欢你这一堂课,这堂课吴老师采用了讨论、游戏等方法,设置了赢奖品的环节,学生滔滔不绝的讲着她对这堂课的印象与评价,吴老师看到了学生眼里的光,这更坚定了她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。2022年,吴老师获得了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提名奖。

开拓创新炼真功

来自竞赛的历练。吴老师坚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改,在竞赛中成长,用竞赛的历练反哺教学,2019年11月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;2019年12月,在淮安市大中专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;2020年参加校级教学能力比赛获三等奖;2021年7月参加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三等奖;2022年参加校级和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均获一等奖;2023年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教学展示比赛,获得二等奖;2023年参加校级微课比赛获得三等奖。“作教育,一定要不断学习,不断挑战,不断提升,这样才能和年轻的学生们拉近心灵的距离,取得春风化雨后的累累硕果。”

“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。”作为教育者,吴老师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当好学生的“四个引路人”,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未来力争成为“大先生”。

融媒体记者:金海洋

通讯员:孙炳孝

标签: 问题青少年管教学校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