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阜宁全封闭军训学校,今日为您专业解答!

国宜人 素质教育 18 0

面对孩子叛逆、不听话以及严重的网瘾问题,许多家长开始考虑选择专业的叛逆管教学校来寻求帮助。众多正规且口碑良好的叛逆管教学校,它们通过提供多种素质教育,如一对一心理辅导、全封闭军事化管理、行为矫正以及感恩励志教育等,帮助孩子实现蜕变。小编整理了江苏阜宁全封闭军训学校,接下来为您介绍。

作者:武立贵

江苏阜宁全封闭军训学校,今日为您专业解答!

本文是太钢退休干部《经济日报》社特约记者武立贵先生,在沁源采访后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采写的一篇人物记述。由于时间短、资料局限,还有一些沁源籍干部未记入,所记述的情况也可能有不确之处,望读者见谅。作为一个外地人员,对沁源籍干部如此挚情关爱,热情记述,实属难能可贵。本书在编辑时曾对个别文字进行修改,收录书中是对沁源籍省军级干部的一个附述介绍,特此说明。 ——编者

一、刘开基和郭钦安

在沁源县里说起刘开基和郭钦安,都知道他们做过山西省副省长。从五十年代始,刘开基在省里是管农业的,郭钦安是管工业的。人们的印象是刘开基回心源的次数多一些,为人也随和,所以不少人提拔或是工作调动上得到了他的帮助。郭钦安的个性却不同,一是回乡的次数少,二是办事耿直,爱讲原则,处处体现的是革命的一套。侄子们反映七十年代初,家里人到太原看病,想走他的门子,他还得问你:“是不是共产党员,有没有党性”。他把任何一件事情看的都很认真。但人们未必知道的是,1943年前,刘开基作为沁源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,被誉为“抗日模范县委书记”,选为“七大”代表,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,其时郭钦安已在中共太岳区党委任组织部副部长,两人职务不同,工作中却是好伙伴。郭钦安的兄长郭述尧,解放后曾任福建省委常委,省政府农业委员会副主任,也是副省级干部。

刘开基是1921年生于沁源县城南村,村里人说他小时侯家里穷的捡破烂,卖豆芽,后来以赶车为生,1936年参加了“牺盟会”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时期在“插盟会”任协理员,区分委副书记,县委组织部副部长,日寇战据沁源后,他担任县委书记,领导了闻名全国的“沁源围困战”。解放战争中任中共太岳一地委书记,军分区政委。解放初任汾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,太原市委常委,组织部长,1953年始,任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,

省委常委,副省长等职,为山西农、林、牧和水利的发展,付出了全部的心血,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!文化大革命中,刘开基任山西革命委员副主任,省农村水利局主任,领导了黄河天桥水电站的建设和全省农村工作。1975年后任山西省委常委,组织部长,突出抓了全省冤假错案的平反,当选全国九届人大代表,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。1979年任省人大副主任,1993年去世,凡是与他共过事的人,无不赞扬他和蔼平易近人,廉洁奉公,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,是山西农业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位功臣。

郭钦安是生于1915年,比刘开基小三岁,但却是老资格。他16岁参加了革命直到1994年他去世前夕,还是执着的自己写作出书,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,与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。省委书记李立功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他是一个“老布尔什维克”,是再准确不过的结论。听他家里人说,刚解放,郭钦安带着他的秘书张凯回到老家,他家住的斜街刚改为城北村,秘书是偏关县人,说“你说我们偏关不怎的,我看你的老家住的也是条斜街,这一个“偏”一个“斜”,到是谁也不用笑话谁”。

郭钦安的父亲郭庭梅,弟兄三人,排行老三,他的两位长兄,郭庭芳是织布的,郭庭楷是木工,按老人们的安排都是学些手艺,维持生活,郭庭梅是做挑担的小货郎。

在1933年前后,城北街上原有的“北义学堂”,更名“现代小学”,聘请了本街上毕业于太原省会第一中学毕业的史国森做校长。史国森1930年在太谷铭贤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过沁源中共临时县委书记,与聘为教师的郭述尧,胡兆祺,郭恒甫,任善征,崔子压,在学校讲“新三民主义”,宣传共产主义理论,这些人后来均参加革命,成为党的优秀干部。可见斜衔上后来好些人成为省军级领导,与“现代小学”的产生是有极大关系。

郭钦安是1930年参加共青团,同年入党,1932年由地下党组织派往汾阳医院,以护士身份掩护,任汾阳特别支部委员,后被捕入狱数年,后被党营救出狱在太原参加牺盟会任特派员,去应县、山阴、朔县、曲沃等地发展党的组织。后来回到太岳区委组织部,在解放战争中为党选调大批的干部北上东北,南下福建、湖南开辟工作。解放初任山西省委委员,太原市委副书记等职,后任太钢党委书记。1956年之后,郭钦安一直担任山西省委地方工业部长,省委常委,工业领导组副组长,主持制定了山西工业发展的第二,第三个五年计划。打倒“四人帮”恢复工作后,任省工交建办公室主任,经委主任,省革委副主任,副省长。省人大副主任,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副主任,主编出版了《论能源基地的农业之路》一书。直到1994年病逝,他一直都在工作,几乎没有休息。他为山西工业发展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,也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现在通往沁源的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成的。家里人说,郭钦安的哥哥郭述尧,也是1994年去世,两人去世的时间只相差10天。郭述尧比郭钦安长5岁是1910年生,1938年入党,任过太岳区县区长,第一专署专员,1949年3月随军南下,指挥解放福州,历任建阳专署专员,地委书记,后到省委,省政府任职。

二、斜街上的将军

去过沁源县城的人都知道,这里四面环山,沁河从城边上流过,原来的县城周长也就是一公里,解放时全县仅有8万人。现在县城里保留的城北街,城南街,城东街,原来已属城外,斜街是位于城北街上的一条巷子,就因有过“现代小学”,当年成为沁源地下党组织的摇篮,解放初期,斜街上的职务最高的领导是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史书翰,不幸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首遭厄运,迫害致死,年仅57岁。史书翰原名众胜,1909年生于城北村。先考入省立医学专科学校,后派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人体解剖。抗战爆发回到太原,与妻子范坤贤同往洪桐参加八路军,任八路军总医院医务主任。1940年医院迁至延安,改名中国医科大学,史书翰任副院长兼教育长,主讲解剖学、内外科课程。1947年后史书翰随贺龙转战华北,西北,兼西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,西北人民医院院长,在西安创办西北医学院。1950年改名第四军医大学,任校长。抗美援朝期间参加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,被朝鲜授予二级红旗勋章。归国后负责全军医学教育工作,1955年授大校军衔,二级独立勋章,解放勋章,任国家卫生部保健局局长,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,后保健局撤消,改任卫生部副部长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,迫害至死,十多年后才平反昭雪,在八宝山举行骨灰安放仪式,卫生部为他召开平反昭雪大会时,王震、李井泉、余秋里等老一辈中央领导都参加了追悼会,叶剑英、陈云、彭真、徐向前,聂荣臻等送了花圈。

斜街上的另的一位将军史大鹏,比史书翰小两岁,小名叫史永福,读过小学私垫,1928年上太原公安局搞文腰缮写工作。他受沁源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参加“读书会”,传递情报。抗战爆发,参加八路军,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经“百团大战”等上百次战役,解放后在昆明军区后勤部工作1960年授上校军衔。家里人介绍,史大鹏的父亲史占胜,兄弟三人,共生10子。史大鹏居长,其两个弟弟和父亲早逝,仅有一个妹妹史永秀。因家穷由史大鹏带至新疆,与军队干部韩冷结婚,韩冷后来也到昆明军区,是部队上的作家,有散文集出版。史大鹏的堂弟史天全、史双全、史文全、史兆全都是受他的影响战争中参加革命,现在分别在石家庄、哈尔滨、武汉、夏门、昆明,2002年春节,这家人还别开生面地回乡聚会了一次。

在斜街上老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胡兆祺,因为他曾任决死一纵队五十九团团长,在薄一波,陈赛的指挥下作战多年,1966年“文化革命”一开始,就被当作“叛徒”,举家从北京迁送原籍,妻子和4个儿子也连累回乡。据他倒儿胡栋池回忆,回乡后仍是北京稍寄工资,当时的县政府既不敢接受,也不承担任何生活上的义务。老人举家人只能在斜街租房住。又经过无数次的跑长治。勉强安排孩子们的工作,一晃数年,自回乡老人都没有心思上街走一趟,直到1973年他由军事科学院平反昭雪,单位人给他送来军装,和恢复党籍的手续,这时他已病倒在县人民医院床上不会说话,看着这些东西,只是老泪横流,不久就离开了人世。当时县委县政府准备将这位老革命掩埋在故乡,要召开万人追悼大会,以示老区人民对故乡赤子的敬仰,和对“林彪反党集团”的声讨,一切已准备妥当,但单位来人不同意,认为不能举行万人追悼会,只好作罢。尸体运至长治火化时,山西省军区及长治军分区的领导已在等候,数年后骨灰又运回北京,安放在八宝山。

胡兆祺在斜街上参加革命最早,生于1902年,乳名明川,字善机,笔名郑沃南。他1921年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,任山西陆军第一旅中尉排长,1928年参加过闫锡山发动的占领北京,进驻绥远的“北伐”。次年任营长,参加了“蒋冯闫大战”,欲组织哗变,被觉察弃职还乡。193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任沁源县特委代理书记,1934年加入陆军独一旅,遭逮捕,与王若飞在狱中,发动难友暴动,恢复党的关系,在沁源组建“红元”游击队,后编入决死一纵队,胡任九中队队长,转战五台,孟县,娘子关。任59团团长时在太岳区反“扫荡”大林区战斗中被俘送往东北抚顺煤矿做劳工,越狱。返回太岳区,赴陕北军政大学学习,任抗大总校一队战术教员,1946年调东北军大总校,任教育长等职。解放时,他年近50岁,调解放军二七步校任训练部长,副校长,中央体育学院军训主任,1959年到军事科学院。

胡兆祺坎坷磨难,据有传奇色彩的一生,在世70年儿乎经历了同时代所有的事情。与他的本家胡晓恩相比,胡晓恩比他年轻30岁,任兰州军事学院副院长,少将军衔。人之戎马一生,可见做将军的也意相不同。

三、十四军中的沁源人

沁源人说起十四军,上至军长,副军长,下至营长副营长,师、团级干部,大部分是沁源人,都是由原来的班排长、战士提起来的。据资料记载,1940年的3月,决死一纵队在沁源扩编,与沁源游击队合编为二十五团,三十八团,五十九团,大部分兵源来自沁源。后经1944年,1945年,1946年三次大的参军,还成立了“柏子连”,“兴居排”,“李元排”,“直书连”以村名人名命名,沁源一区一次入伍300多人,都是部队领导动员家人入伍。像乌木村120户有30人一次参军,这是形成后来十四军沁源人多的原因。且南下后,很多人还成为地方干部。由此我们了解到十四军原代军长,后任十一军军长的王争的一些情况,和十四军原副军长王有福。

听王争的侄女,沁源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建萍介绍,王争是她的四叔,是十四军的代军长,在中越自卫反击战前夕,中央军委已经下命令,让他去河南任解放军二炮的司令员。他本来是准备回山西看看老母亲,没想车到石家庄,要让他立即去北京,杨得志和他亲自谈话,改任十一军军长,开赴越南自卫反击战的前沿,当时十一军的政委是廖希龙,即今中央军委副主席。期间,新闻界所写的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、《边垂访将军》、《挺进纵深地带》,王争就是作品的原形象。之后,王争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,先后与池必卿,胡锦涛搭班子。胡锦涛任贵州省委书记时,刚去因对情况不了解,一次座谈会上,作为军区司令员的王争,对贵州各地的情况,作了详细的报告,因为他平时深入基层,已跑遍了各个县,胡锦涛当时听了汇报,十分敬佩这位军旅一生的老人。家里人说,王争今年80岁,早几年就开始撰写十四军的军史,和他个人的自传。。他在成都军区时,曾与傅全有搭班子,在中央军事学院学习时,成绩与尤太忠、傅全有往往列入前三名,老乡们习惯的说法,他是“职业军人”,担酷爱文化学习。家里人去贵阳看他,感觉他时间观念特别强,说几点进书房学习,就是几点。“文化革命”时他被软禁了一段时间,竟抓住这段时间通读马克思、列宁的全部著作,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思想。

王争是1924年出生在沁源县李元乡下庄村,1937年入党,他的父亲叫王庭祯,是乡村中稍有文化的人,能给人红白喜事写对联,或是写些房约地契一类的东西。母亲叫刘金风,因为生下七八个男孩和两个女孩,生活紧张,还是很想供孩子们上学。王争排行老四,他的三哥王纯仁,五弟王瑾,上学时都很聪明,王瑾上太岳中学时,就能演戏,在剧中扮演“汉奸”。王纯仁还当过当地的小学教师,连上王争的六弟王首忠,弟兄4人,都是抗战前后参加了八路军,全去了刘邓领导的129师,386旅25团,王纯仁南下去到四川,做过四川雅安地区的专员,今年84岁。王瑾解放后去到南京高级步兵学校,后到国防部,离体时是国家航天工业部党委书记,在上海定居。王首忠起初在部队搞宣传,后任飞行员,领航员,1964年大比武时到空军司令部工作,属师级干部。一家人弟兄八个,就有四个参军,都属军队高级领导。

据王建萍讲叙,王争的祖父遇的是继母,时值光绪年间本地灾荒,继母生病想吃猪肉,可那时哪能割到猪肉,为孝敬继母,王争的爷爷去到村里的庙上,硬是将腿上的肉割上块,就煮出来拿回家,由此造成终身残为。但其德行受到众人的尊敬,当时县衙知道此事,还为王争的爷爷送了匾,以资奖励。所以王建萍的奶奶常说,四个儿子当兵,没有一个死了,是“子弹长眼眼”。王争长期戊马生涯,有一回子弹竟打掉他的两颗门牙,他却安然无恙。王瑾是在一次战斗中,横飞来的一颗子弹,竟穿透他的衣服,打掉衣服领角上的扣子,但人却没有受伤。他们都是13岁就入党,文化革命时被当作是“假党员”回村里调查,村里人说当时这种情况很多,并不足为奇。

在十四军曾任副军长的王有福,是1923年出生在沁源县交口乡交口村,他从小就顽皮,爱捣乱,打架。他母亲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女人,因此对儿子从小就常常严厉责备。长大后参军到了38团,团长蔡爱卿很喜欢他,当了警卫员,后来王有福下了连队,打仗勇敢而闻名全团。1937年入党后,在抗日战争时期,因有“拼命三郎”的盛誉,因此职务也升的很快,直到副军长。后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。现在走在这些将军们的故里,很多人已是没有什么直近的亲属,他们不常回来但上年纪的人都很了解,能说出许多事趣闻。

四、太岳中学的骄子

太岳中学现在位于沁源县城里,是属于国家公办的重点县城中学,也叫沁源一中,这所中学于2000年8月和2002年9月3日,分别举行了两次校庆。第一次是庆贺“太岳中学”建校60周年,是指太岳中学于1940年8月1日,作为太岳抗日根据地,在沁源(中共太岳区行署的前身一山西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路西办事处)南石村创办,是太岳区的第一所中学。后来校址几经迁移到下兴居,王家湾,鱼儿泉,洪洞广胜寺,沁源古寨村,1950年与平遥中学合并,历时10年,为党培养了1300多名革命干部。为保留这一革命传统,近年才将沁源中学又名“太岳中学”因此2002年9月3日的太岳中学校庆,实际是指沁源中学于1952年9月创办50周年纪念日。

校庆时,曾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,中国烟草总公司经理,党组书记江明,是沁源部道镇苏家庄村人,原名段玉庆,曾就读于太岳中学,为母校校庆,组织捐资10万元人民币,与校方领导共同商议,建立了“太岳中学基金会”,将这10万元捐资存入银行,用多年所得的利息,捐助品学兼优的教师和学生,得到了群众的称赞。校庆期间江明还为学校写了贺信。据县里知情的人士反映,近年来,本县烟草专卖局的同志,因工作关系,也常得到江明的帮助。

太岳中学50周校庆,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赵凤翔,时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,沁源县柏子镇人,他的故乡就在现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灵空山附近。赵凤翔1954年上初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哲学系,分配在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,政治部,省委组织部工作,后任省委党校副书记,阳曲县委副书记,临汾市委书记,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,忻州地委书记,1996年当选山西政协副主席。他的爱人池秀云,平定人,是他在山西大学时的同学,池秀云的祖父中,首数池庄先生,新中国成立后,出任山西省第一任教育厅长。池秀云的叔父池必卿,叔母徐若冰都是名人。池秀云三岁失去父母,叔父池必卿因有4个男孩,没有闺妇,从小将侄女从平定老家带出来,供她上了大学。池必卿曾历任河北井陉,获鹿县委书记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,贵州省委第一书记,中共中央委员,中共八大、十一大至十四大的代表,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然而池秀云遵循前辈的意愿,山大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平定一中,榆次一中近20年,踏实工作,后调入山西省图书馆,工作期间创作《(山西通志)人物传索引》,《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》两本书,上百万字,荣获省内外图书大奖,被收入《世界名人录》又出版了《山西省古籍善本书目》。

赵凤翔与妻子池秀云相比,也并不逊色。1964年山大政治系毕业前,他在祁县参加“四清”,因写了一首《忆苦诗抄》,由当时的省委书记陶鲁笳,在石家庄向毛主席汇报工作,念给毛主席听,毛主席很赞成这种大学生走出校门,到火热的第一线去煅炼的精神。今天,赵凤翔也在工作之余写诗,近有《脚印》诗集出版,和《走自己的路》专著。他是沁源中学自1952年成立以后的首届毕业生。

有关文献记载1940年太岳中学成立后,1941年太岳军区领导机关又接到党中央开办陆军中学的决定,于是太岳军区陆军中学也在沁源南石村诞生,由军区司令员陈赓兼任校长,张力之任副校长,学校随日寇扫荡的干扰,后迁至延安,陆中学生编入抗大七分校三大队,到1945年学员毕业,1946年的6月,上级还给陆中的学员,每人补发一枚金属纪念章,上写:“十八集团军晋冀鲁豫军区陆中毕业纪念章”。由此可知,在极为艰难的抗战环境中,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如此重视军队干部的培养,这也正是沁源作为老解放区,在全国解放后人才济挤,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因。

五、宋氏兄弟与其他领导

沁源县城西村宋家巷是宋乃德与宋绍德兄弟的老家,宋乃德1958年之前已是中央轻工业部任党组书记,第一副部长。宋绍德是他弟弟,任空七师,空22师政委,民航兰州管理局政治委员。城关镇坡底村的唐人,曾任工程兵54师师长,工程兵学院院长,其弟唐恩,唐欣也均是1937年前后参加革命。因宋绍德娶妻是唐人的姐姐,这两家人相距不过五里,在战争的炮火中,受革命的影响,至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在沁提起宋乃德的名字,人们并不陌生,随口会说出他是共产在沁源县的创始人。且宋乃德生前,曾写过自传,详细地阐述了1927年大革命时期,沁源县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过程,成为现今研究沁源党史发展的珍贵资料。然而宋乃德因1959年被错误地定为“彭黄死党”,“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首领”,被下放到汉阳造纸厂当副厂长。“文化革命”又是遭批斗,1967年2月23日不幸逝世,直到1980年平反后,骨灰才安放八宝山,终年仅62岁。

宋乃德生于1905年,1920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,结识中共党员王瀛,1926年入党,受地下党委派,到沁源,安泽,霍县,屯留,以“读书会”,“农村夜校”,“平民学校”的形式宣传党的知识,建立党的组织。1931年冬任沁源县委书记,抗战爆发后利用山西五专区巡视员的合法身份,为八路军筹粮。后任八路军某纵队供给部长,随黄克诚部开赴苏北根据地,任阜宁县县长,当时他主持修筑的河堤,人称“宋公堤”,解决了阜宁县的水涝之灾问题。解放战争期间在东三省,天津等地任职,解放后历任湖南省财委主任兼财政厅长,国家计委地方工业局局长,中央地方工业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等职。

宋绍德生于1911年,受兄长宋乃德的影响,1927年经宋乃德及山西早期共产党人任铭推荐进入汾阳铭贤中学读书,1930年加入共产党。在校从事地下党活动,经牺盟会介绍,在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,此后历任八路军政治宣传员,参加安子山,临县,交城攻坚战,解放战争任北京调停处中共代表,团政治委员,嫩江军区卫生部政委,107师政治部副主任,荣获二级解放勋章。新中国成立,先后在空7师空22师任政委,兰州民航局政委,1990年病故,骨灰送到故乡沁源安葬。

据坡底村83岁的唐元老人介绍,他姐姐叫唐月珍,也是离休干部,1940年前后,姐夫宋绍德在延安,派人来沁源老家接走姐姐。此后1942年,他的长兄唐人,当时任决死一旅轮训队的书记。让回延安的同事带了书信,来家又将四弟唐欣带到延安。唐欣是在延安街上行走,姐弟俩人认出来,所以唐人一家姐弟五人,就有四人当时参加了革命。

唐人生于1918年,15岁进平庸学校,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6年经姐夫宋绍德介绍进入太原国民师范军政班,任十团六连指导员。1940年赴延安上抗大,后回到太岳军区任轮训队书记。1946年任太岳情报处处长,参加临汾战役,晋中战役,任182团副团长。1949年随第十八军团进入大西北。解放后任62军184师551团团长。赴朝参战,与原来和自己在一个部队的弟弟唐恩分开,唐恩因此留在新疆,后任农七师132团副团长,后任加工厂厂长。唐人从朝鲜归国后,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计划处处长。调任南京工程兵学校副校长。后任工程兵54师师长,在甘肃负责“两弹”基地建设。“文化革命”时,被关押七年,1957年平反复职。为人民军队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。

沁源县城北五里的河西村,解放前近400人,抗战爆发后被称作是共产党活动的“窝子”。任志远1956年任辽宁省本溪市委书记,后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,另外任明道任过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,省民族委员会书记他们都是从小生长在这里。

任志远1909年出生,县高小毕业,考入长治师范,后就读北平宏大学校,三晋高中,1932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经济系,在校时就参加“学友会”“同乡会”,结识了李雪峰,郑林等进步青年,从事革命活动。因父亲任伦元是当地的绅士,家有百余亩地,县城又有生意,当太原画上任志远的图像逮他的时候,当村长的父亲成了他的保护伞。任志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领导了武乡,沁源榆次,太原国民师范几个支会,沁源支会是他组建的。受党组织安排,派往东北军工作,组建东北军学兵队,任党总支委员,为和平解决“西安事变”做了大量工作,参加了陕西邻县开办的青年训练班。抗战初期,任榆社县长,后任沁源县委书记。是党的“七大”,“八大”代表,解放后多数的时间是在内蒙,辽宁任职,当过本溪市委第一书记,省政协副主席。村里人说,任志远的父亲弟兄三个,任志远的堂弟任云亭,曾任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,任明中任山西电力公司总工,都是受其影响,很早就参加革命。任明道,生于1919年,1937年参加革命,其弟任中远,曾任阳泉矿务局党委书记,任善征曾任太原市市长,山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。他们都属于河西村任氏家族,并有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任之恭博士,也是出生在这里,是世界知名人士。

据《沁源县志)载:仅沁源县城关镇,属省级领导的还有,城东村崔光华,1918年生,曾任河南省副省长,省政协副主席。城南村张友复,1923年生,1937年入党,曾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。景凤村庞汉良担任过二炮部队司令员。崔家沟崔正三担任过14军副军长,昆明军区副参谋长;闫寨村郭广益,曾任十一军副军长;王陶任家庄张国震,曾任江西省副省长,省人大副主任。庄儿上箭崖底村梁建功,曾任北京军区政治部、群众工作部副部长(副军级),王陶村周力,担任云南省委常委,组织部副部长,才子坪村刘映庚、担任过省军区副司令员……还有不少五六十年代任地师级职务的老干部,八十年代休息时都按省军级待迁,如才子坪刘生毅,交口任庭伟等,如果统计一下数字也恐怕在二、三十位吧!

在沁源籍省军级领导中,年龄较小一些的是南石渠村连耀廷,1930年生,因父亲连秀成支前送粮被河水淹死,母亲早逝,12岁就在长乐村参加八路军,历经解放战争的考验,离职前任解放军东海舰队政委,中将军衔。近年来,他关心本村学校的建设,捐资4万元。作为沁河儿女,他不忘故土,被乡里人啧喷称赞。

太岳是英雄的山,沁河是母亲河,从太岳山沁河畔走出去的一代英雄儿女,他们没有辜负家乡人的愿望,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,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写下了英雄儿女的光辉篇章。

标签: 叛逆青少年正规封闭学校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